產業動態
全台首創的藝術+珠寶
2019-09-18
源自黃銘哲的雕塑作品,以珊瑚和台灣玉設計成髮簪,當作胸針配戴也很美。
源自黃光男1996草原起舞,胸針—台灣玉、18K黃金、玫瑰金。
將畫作轉畫成立體的珠寶,體現黃滈權說的「繪畫是平面的珠寶,珠寶是立體的繪畫」。原作:李錫奇。
源自廖修平 東方之門,墜飾—紅瑪瑙、18K黃金。
源自陳怡靜《浮砥》,戒指,海水藍寶、青金石、18K白金。
源自楊興生《海韻》,胸針—台灣玉、條狀瑪瑙、925銀。
藝術+珠寶
台灣珠寶界的創舉
 談到藝術作品,就不能不提到黃滈權在2003年完成的「藝術+珠寶」,有一次和阮文盟老師、嚴建國先生以及邱社長的聚餐中聊到,如果能將藝術家的作品轉化成可配戴的珠寶,一定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,加上當時擔任珠寶公會理事長,很想有點成績;因此這個概念在2002年成形,由黃滈權發起,讓他的藝術家朋友授權拿出些代表性的作品,委請阮文盟老師將每件轉換成珠寶設計圖,在得到全體藝術家的認可之下,開始找材料、工匠來完成這些作品,當時幾乎所有的費用都由黃滈權買單。
 
 參與這次「藝術+珠寶」專案的藝術家包含了黃光男、劉萬航、李錫奇、廖修平、楚戈、顧重光、楊興生、黃永松、朱為白、吳昊、李重重、潘鈺、杜十三、黃銘哲、楊奉琛、楊茂林、阮文盟、蔡志榮、盧怡仲、林金標、陳怡靜等21位,這些藝術作品擷取其原創精神,凝聚金工技術後製成風華璀璨的珠寶飾品,不僅保有原藝術創作的特質,更展現了令人讚嘆的原創藝術魅力。
 
 黃滈權說,每個藝術家作品都有不同的精神,也都有不同的堅持。珠寶的其中一個要素是炫耀,可是炫耀的同時又能把藝術的概念融入進去,不僅創造話題還很有意思。這系列作品在當時造成轟動,並且在歷史博物館公開展出,是台灣的珠寶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里程碑,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。關於「藝術+珠寶」的生命延續性黃滈權仍在構思中,但他一直在找時機,希望能有另一層的突破。
 
採訪/邱惟鐘、吳靜華
(原文刊登於《珠寶世界》No.91。)
延伸閱讀
TEL:886-2-2747-7749 │ 台灣台北市永吉路302號5樓之3
Copyright © 珠寶世界雜誌. All rights reserved.
版權所有,禁止擅自轉貼節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