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絡我們
》寶石知識 圓圓滿滿 明清玉璧珍賞 2016-10-04
  • 明代黃玉沁色三螭 直徑12.5公分
    以高浮雕手法琢三螭龍,全器散發出古樸而雅緻的迷人風情。
 玉璧在古代是天的象徵,是用於祭天的禮器。隨中間開孔的大小,環形玉有著不同的名稱與用途。《爾雅》云:「肉倍好謂之璧,好倍肉謂之瑗,肉好若一謂之環。」所謂肉是指邊,好是指孔,簡單點說:孔大比邊寬兩倍的是瑗,孔與邊一般寬的稱環,而孔小於邊寬的就是璧,也是我們今日介紹的主題。
 
寓意吉祥的玉璧 自古有之
  從考古的資訊看,玉璧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,目前發現最早的玉璧是在紅山文化,良渚文化也有出土玉璧。玉璧在商周時期比較多,到兩漢時期更為興盛,當時的玉璧除了作為禮器,還是權力的象徵,用作配戴和墓葬,是極其貴重的。宋代理學運動興起後,雕有龍、鳳紋飾的玉璧再度受到重視,並一直延續到明清,玉璧在人文的演繹中出現了更多的圓滿美好寓意,並流行在朝廷與民間的富裕人家。
 
明代白玉四鼠出廓璧  長5.2公分
 白籽玉料微帶黃沁,玉璧外廓以立體手法琢治四鼠相對而望的形象,具有求子意涵。璧身分別飾以勾連雲紋和穀紋,精巧有趣。
 
 
明代白玉赭沁饕餮紋璧  直徑5.3公分
 白玉底出土帶沁,璧身以淺浮雕手法在兩端各琢一饕餮獸面紋,饕餮紋間在飾以細膩的變形穀紋,帶有濃厚的明代玉器仿古風格。
 
 
清代黃沁馬羊璧  直徑5.2公分
 璧整體呈黃褐沁色,有白玉底開窗;璧身分琢馬羊一隻,代表財富。
 
 
清代白玉出廓龍鳳璧  長5.6公分
 玉璧外廓鏤雕頭尾相連的三螭龍;玉璧身琢勾連雲紋,細觀可以看出鳳翔雲端的形象,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表現手法,是古代玉匠常用的手法。
 
 
 文‧圖/鄭俊民
(原文刊登於《珠寶世界》No.73。)